当前位置:主导航 > 首页 > 基层动态

雾霾的治理 何去何从

才刚刚进入12月,北京就已然成了一座“雾都”。

    早晨的首经贸与平常的下午并无多少区别,反而更加灰蒙蒙的,雾霾就像一个无形的罩子罩住了整个北京,死沉沉的空气让同学们失去往日的朝气,校园内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那一副副口罩所遮掩住的沉闷的面庞。

    1952年12月5日,伦敦严重阴霾,交通混乱,5000多人被夺去生命,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约1.3万人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那时伦敦的PM2.5浓度达到1600。而据清华大学做的测试得知,北京的部分地区PM2.5浓度已达到224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所处的花乡地区,PM2.5的值也接近900。光是这一数字就让很多同学们畏于出门,甚至畏于去大口呼吸。

还记得以前同学们总会开玩笑的说,你站在东门,都能一眼看到西门,而现在站在东门,别说西门,就连三食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虽然雾霾早已不算什么新鲜的字眼,尤其是北京的同学们,早已对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在这种天气,你可以一眼分辨出学校里的北京人和外地人。看,那没戴口罩的肯定是北京人。自2014年起,雾霾早已不止四五次爆了北京的一本线,然而人们可能更多的只是认为空气质量差了点,即便是高校的学生,也不并不是所有人能清楚的说出其危害以及正确的预防其引发呼吸道疾病的方法。

我校在对降低pm2.5污染的宣传力度方面并不次于别的学校。而大学生并不能单单只作为被宣传的人,相反他们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去向那些对pm2.5危害不够了解的人们宣传。柴静的视频之所有能引起轰动,就是他凭借自己的纪实,自己煽动性的话语,凭借她身为人母真实的感受这些种种原因。她为治理pm2.5贡献了自己的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像我们信息学院的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擅长的技术,通过网络上的众多渠道进行呼吁,宣传。

                                             

 信息学院分团委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2006 共青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