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导航 > 首页 > 基层动态

经济学院原创文学《年长而勿衰——观<敬告青年>有感》

    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上矛盾不断产生,风雨飘摇。政治上军阀割据,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冲突不断,中国就在这种被动又争取、保守又积极的环境中挣扎着,蹒跚着向着前方亦步亦趋,但方向几何却又未知。于是,《敬告青年》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四年带着对新青年的期望、对中国未来的方向问世了。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文章开头就讲到此段,是以自己的眼光与认识告诉世间青年,他们身为新一代青年是社会的希望,要保持属于他们那本身的朝气、活力及勇气,敢于改变这个扭曲的时代。陈独秀一直在强调,要改造青年的思想,提高青年的修养,提出了六点对于青年的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然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社会风气的腐朽下,大部分青年的思想是陈旧的——“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人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正因如此,陈独秀先生才万分焦急,国人尚且如此亦不自知,作为希望的青年也是如此,吾国危已。文章字字泣血,渴望将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的青年唤醒,令新鲜活泼之青年自觉奋斗为改变社会拯救中国而努力。

    而在文章中提到的对于新青年的六个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求青年们做到民主、改革、进取、开放、务实、科学。这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自大而不自知,同时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切中时弊针对性强。而我认为,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科学要求的不仅是理性的思维与分析,更要有追求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这对于那个迷惘错乱的年代是多么重要而稀缺的一点。只有重视科学才能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

    他的认知在那个年代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但也却存有片面性。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一味的盲目学习并没有针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修改和精进,具有一定狭隘性。同时,他迫切呼吁要改变国民性,但是这离开民众的实践以及从根源改变国民的封建思想,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却没有实际行动及大规模的影响是不切实际的。

    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青年,尤其是新鲜活泼之青年,是国家进步的源泉。只有青年时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一切有着热爱才能够做出改变。所以,请保持你的热血,年长而勿衰,未来才会可期。

 

 

 

 

 

 

经济学院分团委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2006 共青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